CPA注会题库练习题《审计》第四章
作者:泽稷教育 发布时间:2019-11-27 14:32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的备考,泽稷教育CPA小编本次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我们CPA注会题库中的试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做做看。

  泽稷教育CPA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备考资料,含:2020六科考点思维导图,近20年CPA真题及答案解析,考霸通关秘籍,高频错题集等
 
  1.下列四种情形中,属于审计抽样中的误受风险的是()。
 
  【选项】
 
  A.注册会计师可容忍错报50万,预计总体错报40万,实际总体错报30万,抽样得出总体错报60万
 
  B.注册会计师可容忍错报50万,预计总体错报40万,实际总体错报30万,抽样得出总体错报35万
 
  C.注册会计师可容忍错报50万,预计总体错报50万,实际总体错报30万,抽样得出总体错报60万
 
  D.注册会计师可容忍错报50万,预计总体错报40万,实际总体错报60万,抽样得出总体错报35万
 
  【答案】D
 
  【解析】注册会计师在评价样本结果时,是将通过比较推断总体错报与可容忍错报的关系,来决定是否存在某一重大错报的,而误受风险就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选项D就是这个意思。

  泽稷教育CPA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备考资料,含:2020六科考点思维导图,近20年CPA真题及答案解析,考霸通关秘籍,高频错题集等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统计抽样的优点的是()。
 
  【选项】
 
  A.统计抽样能够客观地计量抽样风险
 
  B.统计抽样有助于注册会计师高效地设计样本,计量所获证据的充分性
 
  C.统计抽样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风险
 
  D.统计抽样需要单个样本项目符合统计要求,这可能需要支出额外的费用
 
  【答案】D
 
  【解析】D选项,需要发生额外的成本明显不属于一种优点。

  泽稷教育CPA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备考资料,含:2020六科考点思维导图,近20年CPA真题及答案解析,考霸通关秘籍,高频错题集等
 
  3.下列关于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相比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
 
  A.由于非统计抽样无法量化抽样风险,因此评价样本结果时只能进行定性评估
 
  B.非统计抽样存在非抽样风险,不存在抽样风险
 
  C.非统计抽样如果设计适当,可以提供与统计抽样同样有效的结果
 
  D.随意选样既可以运用于统计抽样,也可以运用于非统计抽样
 
  【答案】C
 
  【解析】选项A错误,非统计抽样无法量化抽样风险,但评价样本结果时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一样重要;选项B错误,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均存在抽样风险;选项D错误,随意选样不能运用于统计抽样,只能运用于非统计抽样。
 
 
  4.黄山公司的账面记录显示,该公司在2016年度共发生了7020笔A产品销售业务,确认的销售收入为21060万元,注册会计师王华在审核该公司销售业务时,从销售业务总体中抽取了450笔构成样本进行审查。这450笔业务的账面记录金额为1440万元,林丽审定的金额为1215万元,则以下结论中恰当的有()。
 
  【选项】
 
  A.采用差额估计抽样方法时,推断的总体金额为17550万元
 
  B.采用差额估计抽样方法时,推断的总体错报为3510万元
 
  C.采用均值估计抽样方法时,推断的总体金额为18954万元
 
  D.采用比率估计抽样方法时,推断的总体金额为17769.38万元
 
  【答案】A B C D
 
  【解析】差额估计抽样,推断的总体错报=样本平均差额×总体规模=(1440-1215)/450×7020=3510(万元),推断的总体金额=总体账面价值+推断的总体差额=21060-3510=17550(万元);均值估计抽样,推断的总体金额=样本均值×总体规模=1215/450×7020=18954(万元);比率估计抽样,样本比率=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1215/1440=0.84375,推断的总体金额=21 060×0.84375=17769.38(万元)。

  泽稷教育CPA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备考资料,含:2020六科考点思维导图,近20年CPA真题及答案解析,考霸通关秘籍,高频错题集等
 
  5.在有关审计抽样的下列表述中,注册会计师不能认同的有()。
 
  【选项】
 
  A.审计抽样适用于会计报表审计的所有程序
 
  B.统计抽样的产生并不意味着非统计抽样消亡
 
  C.统计抽样可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专业判断
 
  D.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成反向变化
 
  【答案】A C
 
  【解析】抽样不适用于询问、观察和分析程序上,统计抽样并非可以减少专业判断、而且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所以AC正确。
 
  相关推荐:CPA注会题库练习题《审计》第三章